推扬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推扬网 门户 人物名人简历 查看内容

阿弗雷德·阿德勒

2020-1-16 14: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56| 评论: 0

摘要: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 ...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

阿弗雷德.阿德勒-基本理论观念

阿德勒反对“性冲动是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基础”。认为直正个体生活决定于人如何面对外在世界所给的问题和个人的努力方式。他的基本理论观念:第一,是认为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一切表现包括思想、性感、冲动、以至梦幻,全都接受一个内在一致原则的管辖,也就是人格的管辖。第二,认为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克服缺陷,追求完美,在追求中使“进化的冲动,完美的思想,在不断拉着我们向前。”第三,是自卑感,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这些自卑是成就的原因,是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第四,是社会感或社会兴趣、社会精神。这便是阿德勒人格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去挑战一个人的信念总比遵守来的容易。

原文:It is always easier to fight for one's principles than to live upto them.

阿弗雷德.阿德勒-艰难的成长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5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进学校读书以后,开始他的成绩很差,以至老师觉得他明显不具备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才是明智之举。

不过在一些小事上,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后的一面。他曾自述过一件小事:“我记得走往学校的小路上要经过一座公墓。每次走过公墓我都很惊恐,每走一步都觉得心惊胆颤,然而看到别的孩子走过公墓却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别人胆小而苦恼。一天,我决心要克服这种怕死的恐惧,采用了一种使自己坚强起来的办法。我在放学时故意落在别的同学后面而间隔了一段距离,把书包放在公墓墙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来回穿过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惧为止。”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个合群的孩子,与同伴玩时被人所接受的感觉使他感到高兴和满足。

阿弗雷德.阿德勒-不朽的成就

1895年,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释梦》出版后,他读到了此书,并对其深有好感。他认为此书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贡献。于是他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为弗 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或许正是这一缘故,当1902年弗洛伊德着手建立小组织——“星期三心理学会”后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请加入,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鉴于阿德勒在这个小群体中智力最为出众,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 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观点并认为补偿作用是理论的中心思想时,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两人在理论方面分歧越来越大。1911年,阿德勒连续发表三篇文章,阐述他对精神分析性倾向的反对。两人的矛盾激化,最后阿德勒辞去协会主席之职,率领他的几个追随者退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另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鉴于“精神分析”一词已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组织名字改为“个体心理学学会”。从那时起,阿德勒便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

1911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u2018虚假u2019的心理学》(ThePsychologyofu2018AsIfu2019),它对阿德勒的思想立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特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一些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作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仿佛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实哪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其影响。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洛伊德把因果关系当做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但是阿德勒却在怀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洛伊德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作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 曾在奥国军队服役,充当医生。以后,他又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的辅导的工作。此时,他发现:他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而可涵概师生关系。他对教师们的影响既深且远,有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出身自将其观点用于教育上的教师。

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便已经声名远播了。在维也纳,有许多学生和跟从者包围着他,他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然后,他便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他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1927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与超越》,全书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WhatLifeShouldMeantoYou)。

  

1934年,阿德勒决定在美国定居。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两个城市演讲。过分劳累的结果,他终于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于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

世上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一生至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还有一些人认为,为我们的民族 和人类培养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胜过千万个庸庸碌碌的人。这套译丛奉献给他们一读。本书为“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通过对当时的教育制度的评估,批驳了陈腐的教育观念,提出了全新的教改方案,并从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该书语言简明、确切、通俗,可读性强,可供广大父母、教师和有兴趣者阅读。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

阿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

不论我们做什么,每个行为都是我们个人对人类生命的一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必须顾及我们是人类的一分 子,并聚居在这个地球上。

这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哲学是人生观的学问、哲学是心灵的完善、哲学是生命的诗。

另译《阿德勒的人格智慧》

阿弗雷德.阿德勒-超越自卑

写于1932年的《超越自卑》一书,就是这位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书中,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文描写了自卑感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阿德勒博士特别强调自卑感,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自卑感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源泉。人类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会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去争取优越以及完美,从而获得成功。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在自卑感的驱动之下,人们的发展才能够持续地往更高层次迈进。

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 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广告服务|投稿要求|禁言标准|版权说明|免责声明|手机版|小黑屋|推扬网 ( 粤ICP备18134897号 )|网站地图 | 邮箱:vayae@hotmail.com

GMT+8, 2024-3-29 15:38 , Processed in 0.06565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