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评论
推扬网

中国人一年从食盐里吃下多少小塑料颗粒?

admin
2020/06/30 19:46:50

最近,《科学美国人》报道了华东师大发表的一项研究:采集的所有中国食盐样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盐,每公斤中超过550块——按照通常的食盐食用量,一个人一年吃下的“微塑料”可能超过1000块。其他的盐中没有那么多,但也都被“污染”。

一时间公众哗然。“微塑料”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会进入中国食盐?吃了会有什么危害呢?

“微塑料”是指自然界中的微小塑料颗粒,一般定义为5毫米以下,可能小到几微米甚至更小。这些颗粒都是来源于人类的活动,最重要的是丢弃到自然界的塑料。这些塑料会慢慢降解,从大块塑料慢慢降解成小块,最后成为“微塑料”。

但这不是微塑料的唯一来源。人类合成塑料的单体,本身就是“微塑料”,因为种种原因也可能进入到环境中。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化妆品、护肤品和洗浴用品,也会加入一些微塑料颗粒改善质感。这些微塑料,最终也是进入自然界。另外,化纤纺织品在洗涤中,也会洗出一些微塑料颗粒进入废水中。

这些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随着地球的水循环,最终都聚集到大海中。从目前来看,聚集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完全分解的速度,于是海里的微塑料越来越多。

这些微塑料到了海里,自然会扰乱海里的秩序。那些很小的微塑料,能被浮游生物吞下,然后进入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进入鱼虾体内。另一方面,那些高等一些的海洋生物,并没有一双慧眼。对于那些飘飘忽忽像“活物”的塑料,也当作美味吃下——想想钓鱼的时候,可以用塑料假饵,也就不能怪海里的鱼虾们饥不择食了。2015年的《环境与健康展望》杂志上展示了一条双带鰺,在其体内找到了17颗微塑料。

这些微塑料对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科学家们给的答案是:太复杂,不清楚。因为人类生产的塑料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成为微塑料之后,它们一方面可能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又可能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当这些微塑料进入食物链,它们所附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也就会沿着食物链传递。这些物质除了“有毒有害”,还具有“持久”和“生物累积”的特性,被称为PBT物质(PBT是持久、生物累积和有毒的缩写)。

以前对微塑料的关注主要在于它们对PBT物质的传递,从而可能对海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影响。而食盐中发现微塑料则为我们敲响了另一个警钟:微塑料颗粒可能直接随着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这不是“黑心厂家”的问题,也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局面。华东师大的研究发现“中国的食盐中都含有微塑料颗粒”,仅仅是因为研究者在中国,所采集的样品全都是中国的而已。

这些微塑料颗粒被吃到体内会怎样?科学家们给的答案还是——不知道。但是不难想象,毫米、微米到纳米级的微塑料,进入体内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差别。科学家们拿微塑料折腾过贻贝,发现微米尺度的微塑料到了肠道之后,会在淋巴系统中检测到。把贻贝从含有微塑料的水中转移到清洁的水中之后,循环系统中的微塑料含量还会持续上升,12天之后才开始下降——它们在循环系统中停留时间可以长达48天

实验中还证实,微塑料的颗粒越小,就越容易进入循环系统。人的身体当然比贻贝高级多了,能够进入贻贝的循环系统,并不意味着能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但是,如果是更小的颗粒呢?就像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远远要大于那些大颗粒一样,如果是更小的微塑料颗粒,经过消化道是否可能进入血液或者淋巴液呢?目前没有相应的研究,但是理论上的存在和对健康的潜在影响,使它成为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让我们可以稍微安心一点的是,贻贝对环境污染非常敏感,经常用来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在前面的实验中,虽然相当数量的微塑料进入了它们的循环系统,但它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样。而人体对“异物”的防御体系要比贻贝坚固得多,再考虑到人们对食盐的食用量较小,每天从食盐中吃进的微塑料最多也不超过几块,产生明显危害的可能性倒也不大,因此我们也不必杯弓蛇影忧心忡忡。

“微塑料”的概念在2004年才被英国的理查德·汤姆森教授提出。它们在自然界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循环、以什么样的途径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用汤姆森教授的话说,“问题多于答案”。2014年,美国环保署在邀请相关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开会研讨,最后依然是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无法给出答案——研究,更多的研究,更深入地研究,等待着科学家和政府的投入

对于公众而言,可能更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海盐“富含”微塑料,来自于湖泊、井矿的盐也未能幸免。这似乎告诉我们:人类制造的塑料污染,已经遍布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制造了塑料,使用了塑料,丢弃了塑料,最后塑料又可能通过微塑料回归人体。

虽然,我们还不清楚这些微塑料对人类健康有多大的影响,但它们必定是无益的。